深部国重地基中心
关于我们 新闻中心 创新团队 专利保护 创新技术 工程项目 工程登记 方案优化 地质信息 一站式服务 证书查询 加入我们 技术专区

吕志涛

来源:深部国重实验室岩土地基创新研究应用中心阅读:

12321321.png


人物经历
吕志涛,1937年11月生,浙江新昌人。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教授会主席。
1956年考入南京工学院(1988年复更名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五年制)。[3]
1961年本科毕业,并考取徐百川教授和丁大钧教授的研究生。
1965年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是混凝土结构,毕业后留校从事混凝土结构的科研和教学工作[3]  。[1]
1965年至今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1]


个人荣誉
1986年以来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
“南京首届十大科技之星”、“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和奖励。
1994年12月22日,被称为亚洲第一的“国门工程”首都北京西客站,举行隆重的主站房结构工程封顶仪式。仪式上,被安排在前排就座与北京市领导亲切交谈的建站功臣中,有一位年过半百的科学家显得格外激动;此刻,他倾注于主站房中的数百个日日夜夜的甘辛仿佛象电影一样从脑海里一一闪过。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预应力学科学术带头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吕志涛教授。[3]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4]
2015年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吕志涛院士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
2015年4月,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6]


人物评价
四十多年来,吕志涛院士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同时,为珠海拱北海关、北京西客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国内重大工程的设计、研究、计算以及解决关键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工作勤奋,卓有成效,富于创新。迄今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专著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2003年其“巨型框架结构的研究与应用”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科研工作中,他还特别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他十分重视人才培养,迄今为止已培养博士生56名、硕士生64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
吕志涛院士为人正直,治学严谨,先后被西南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江苏大学、徐州工程学院、金陵科技学院等十多所高校聘为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科研经历
用吕志涛院士的话说,他与预应力“特别有缘”。可以说,他的学术生涯伴随着我国预应力技术的成长而发展。1956年,我国预应力前辈杜拱辰、程庆国和徐百川教授开始从欧洲引进预应力知识和技术。同年,吕志涛进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从此,他就与预应力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6年到2015年,近一个甲子的追逐、突破、保持、创新,很多重大的工程就在这积岁累月中一个个顺利完成。
1957年暑假,吕志涛所实习的工地正好在研制和应用预应力的相关建筑结构,那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预应力。看到结构在预应力的作用下承载力大大增强,吕志涛对预应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巧的是,这一年秋季,在徐百川教授的带领下,东南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开展了预应力研究,给了吕志涛一个与预应力“结缘”的机会。
1965年硕士毕业后,他留在了徐百川教授的研究组继续从事预应力教学科研工作。1997年,吕志涛以其在预应力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吕院士的带领下,经过近六十年的筚路蓝缕,如今的东南大学预应力学科可说是中国预应力领域的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影响下,预应力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2012年,吕院士领衔申报的东南大学“国家预应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建设,这也是科技部首次将土建领域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在高校。吕院士说,这是对东大预应力团队的肯定,希望我们能够依托此平台为我国预应力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包括苏通大桥的技术推广在内,该获奖项目的成果直接应用于日本、捷克、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一百多项重大工程,创造了20余项全国或世界纪录,近三年直接经济效益41亿元。例如我们所熟悉的国家体育馆看台(超大PC工程)、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大面积顶板)、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建筑结构,都直接或间接地运用了团队所研发的技术,这些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吕院士的身体已大不如前,需要经常去医院疗养。但是即便在病房中,他也没有停止对预应力的热爱。此次奖项的申报,大到与合作单位的组织协调,小到每一页PPT的制作、修改,吕院士都参与其中。而获奖之后,吕院士以及团队成员思考的最多的,依然是如何让中国预应力的地位在国际上更上一个台阶。他说,自己目前正在筹备一本与预应力相关的工具书,希望大家遇到预应力相关的问题,都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答案。[7]


相关报告
能抗八级地震、防水环保、四季冬暖夏凉……这样一栋宽敞又高科技的竹楼您想住吗?近日,由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设计,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等专家提供研发的竹质材料建造的江苏“抗震安居示范房”在南京林业大学亮相。据介绍,这样一栋竹楼会先在苏南地区农民新村中推广。
记者发现,两层小楼的房顶、外观墙面、走廊及其屋内的地板、桌椅、楼梯、天花板都是竹制的。尽管屋外艳阳高照,屋内却凉风习习,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告诉记者,这栋房子经过特别设计,冬暖夏凉,窗户的位置、层高、间距等都经过精确计算。这样就规避了普通木屋夏天闷热、冬天不保暖的缺点。此外,这栋房屋的竹材并非原竹,而是将竹子削片,重新用磨具按压后的一种轻质高强、韧性好、耐磨的材料,同时它还能防水,可30年不变形。
这栋房屋还有一个特点,非常容易建造。先设计好尺寸,然后在车间里用竹质工程材料1:1大小做好。等盖房子的时候,用车把柱、梁、楼板、墙壁、地板等都运到目的地,然后组装。“1栋200平方米的两层住宅,连组建带装修仅需要5-6人40天左右即可完成。”吕志涛院士说。作为江苏的“抗震安居示范房”,在测试中,这栋竹楼在8度地震时能“屹立不倒”。
这样一栋“高科技”的竹楼造价究竟多少呢?张齐生院士说,包含装修费、人工费用在内,每平方米造价仅2500元,此栋220平方米的竹楼总造价50万左右。据介绍,由于这个项目受到中国工程院和江苏省建设厅等部门支持,因此江苏人民会最先住上。目前已经初定先在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新村中推广。[8] 

© 2015 - 2024    北京波森特岩土工程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17648号-2      技术支持:中互信达